来源:挖掘机007
宝盈基金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基金领域的“黄埔军校”?
当绩优基金经理杨思亮的离职公告于2025年8月2日正式发布时,市场对宝盈基金的“人才摇篮”标签再添一层复杂意味。
这位在熊市中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基金经理,任职期间管理的宝盈品质甄选混合A回报率达32.28%,大幅跑赢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-18.60%的表现,却最终选择离开,成为宝盈基金年内第二位离职的绩优经理。
宝盈基金“培养人才却留不住人才”的困境,已成为行业不容忽视的痛点。
杨思亮的离职并非孤例。
此前,宝盈基金另一位绩优经理、被投资者熟知的“宝盈吉翔”已转投中欧基金,而杨思亮的离开,再次暴露了公司在人才留存上的短板。
数据显示,杨思亮管理的基金规模曾稳定在百亿以上,却在离职前的二季度突然被赎回30亿,总规模降至70.47亿元,这背后或许是机构对基金经理稳定性的担忧。
作为一家以培养优秀基金经理闻名的公司,宝盈基金近年来频现“为他人作嫁衣”的尴尬。
从历史数据看,杨思亮并非首位出走的明星,公司似乎陷入了“培养-流失-再培养”的循环,这种高频次的人才变动,不仅让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长期运作缺乏信心,更动摇了公司在资管行业的竞争力根基。
杨思亮的离职公告中,“内部工作调整”的理由显得含糊其辞。
但结合行业背景与细节来看,背后的问题不容忽视。
2024年6月,杨思亮刚成立新基金宝盈价值成长,按照2023年起实施的硬性规定,基金经理在新发基金成立后一年内不得离职,而他选择在满一年后迅速离开,难免让人猜测其早有去意。
更深层的原因或许与行业环境相关。今年以来,金融行业限薪政策落地,“天价薪酬”时代终结,这对依赖业绩激励的绩优基金经理形成冲击。
但对比同行,为何宝盈基金的人才流失更为突出?
这与其内部留才机制的缺陷密不可分。缺乏有竞争力的长期激励体系、职业发展通道不清晰,可能是导致明星经理“翅膀硬了就飞走”的关键。
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,最终受伤的是投资者。杨思亮管理的多只基金中,宝盈品质甄选混合、宝盈优势产业等产品均有大量个人与机构投资者持仓。
尽管接任的吕功绩拥有10年证券从业经验,但投资者对其投资风格、业绩持续性的认知仍需时间,短期内可能引发赎回潮,进一步影响基金运作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杨思亮离职前出现的“规模骤降”,暗示机构可能通过信息差提前撤离,普通投资者却被蒙在鼓里。
这种信息不对称,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知情权,更让市场对宝盈基金的治理透明度产生质疑。
“黄埔军校”的美誉,本应是对基金公司投研实力的肯定,但当“培养人才”变成“输送人才”,就成了公司发展的致命伤。
宝盈基金若不尽快完善人才留存机制,重塑投资者信任,恐怕会在激烈的资管行业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,最终被市场边缘化。
责任编辑:张恒星
佳成网配资-配资股票平台-国内前十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