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统太极拳,深根于内功的训练,旨在发掘内劲。而未能练成内劲的形式化练习,不过是太极操的模样。内劲与外力的差异,关键在于它们的最终结果,二者的训练有着天壤之别。
内劲究竟是什么?它又是如何形成的?以及,未能掌握内劲与练成内劲的人相比会有何种不同?太极拳中的内劲,源自于自身内在的力量,而非依赖于脚踏地面所产生的直接力量或推力。内劲,又称为二争内劲或对称劲,是在遵循“三虚一实”的身法原则基础上,以腰腹丹田为核心,通过“内三合”和“外三合”的结合,所形成的开合劲和对称内劲。
与此相比,外家拳及现代许多体育运动主要依赖于脚蹬地所获取的力量,这使得身体的肌肉链在外部运作上发挥作用。因此,内劲和外力在产生根源和应用效果上截然不同,它们对健康和养生的最终影响更是显著的差异。
值得注意的是,内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。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,每个人都能重新发现自己的内劲,这并非难以实现的事情。内劲的修炼使人得以探索真实的阴阳,通往中医的养生智慧,进而达到治病、恢复健康、延年益寿和防病于未然。在这一过程中,内劲作为一种自然的机能,受到认知上的误解和无知的阻碍,常常让人们盲目追随以往虚假大师的错误言论与荒谬训练法,例如那些关于十年不出门或先练招式套路三年的说法。
展开剩余54%许多太极拳信徒因盲目忠诚于祖师,拘泥于传统,却对内劲一无所知,浪费了时间,最终只能自食其果。运用内劲的太极拳,通过对称和二争内劲的作用,自然展现出中正、稳定的身法,确立出上下均衡的姿态。相比之下,使用大弓步的拳架子其实是依赖于蹬地的力量,缺乏真正的内劲。
理想的身法实则是上下成一线,进退自如,恰似船只畅游,身如桅杆,脚似船舵。太极拳的基本身法是“三虚一实”,其中的“一实”指的是重心稳稳地落在实脚之上,但需明白,实脚只是轻轻地放置在地面,不需借力。拳的力量来自于手足上下之间的“二争劲”和开合劲,它的表现就如人走路般自然,细审走路的姿态,正是“三虚一实”的体现。
唯有时时保持于“三虚一实”的状态,才能实现“触之则旋转自如”的境界,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。如今,广为流传的杨氏太极拳、吴式太极拳及众多太极拳派别中,往往以大弓步、大马步和僵硬的架子为主,缺乏能够“触之则旋转自如、四两拨千斤”的精髓。
真正的正统太极拳应该体现出“立如称准,活似车轮”的原则,保持上下成一线、三虚一实的身法,唯有如此,才能“触之则旋转自如”,自然而然地实现四两拨千斤的高水平表现。而现今的杨氏太极拳,因其沉重和笨拙的结构,远离了经典《太极拳谱》和《太极拳论》的教诲,演变成了一种减缓动作的外家拳。
发布于:福建省佳成网配资-配资股票平台-国内前十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