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武汉市江汉区花楼街皮业巷9号,曾矗立着一栋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砖木结构小楼。这里是“劳工律师”施洋烈士的故居,是他为劳苦大众仗义执言、奔走呐喊的起点,更是武汉历史中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。岁月流转,故居的砖瓦虽已融入城市发展的年轮,但它所孕育的革命精神,正通过校园内外的红色教育实践,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
烽火印记:
故居里的“律师战士”身影
施洋(1889-1923),原名吉趋,湖北竹山人。1917年,施洋毕业于湖北政法专门学校,以精湛的法律学识和慷慨激昂的辩才闻名,年纪轻轻便担任武昌律师公会副会长。1918年,他在武昌开设律师事务所。从此,皮业巷9号这栋坐东朝西的二层小楼不仅是他的栖身之所,更成为他投身时代洪流、播撒革命火种的前沿阵地。
推开那扇由青麻石砌就的石库门,历史的回响扑面而来。简朴的堂屋,是他接待贫苦民众、答疑解惑的地方,方寸桌椅间浸透着为民请命的温度;左首前房西窗下,那张沉默的长藤椅,曾承载他与工人代表彻夜商讨斗争方略的身影,思想的火花在夜色中碰撞;拾级而上,二楼的秘密会客室,则是早期进步力量在江城的重要据点,门铃轻响间,传递的是改变时代的革命火种。
展开剩余84%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,施洋在故居中奋笔疾书,起草宣言,号召“外争国权,内惩国贼”。面对武昌“六一”惨案,他在此连夜筹备援救学生案,随后率领请愿代表团北上,最终推动五四运动在武汉取得胜利。1921年汉口人力车夫罢工期间,他伏案写下《罢工宣言》,痛斥车行老板的剥削行径。面对租界当局的贿赂,他在堂屋中厉声驳斥:“一切为了工人们的利益,我们自己无所他求。”——这掷地有声的宣言,至今仍在历史的回廊中激荡。
1922年6月,施洋在这栋小楼里写下入党申请书,从此以共产党员的身份更坚定地站在劳工斗争的最前线,投身于劳工解放事业。1923年2月,京汉铁路大罢工爆发之际,他在这里发表激昂演说、组织募捐,直至同年2月7日晚在故居被捕。回望这栋承载着信念与奋斗的小楼,他的眼神里唯有对革命事业的无限赤诚与坚毅。
岁月流痕:
红色血脉的代代传承
1923年2月15日,农历除夕,年仅34岁的施洋在洪山脚下振臂高呼“劳工万岁”,英勇就义。噩耗传来,汉口数千车夫跪地痛哭,扶着他的灵位游行街市,那悲壮的场景成为武汉革命史上震撼人心的一页。
施洋烈士在被执行枪决前,在狱中写下了《狱中七日记》新中国成立后,施洋故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1959年,武汉市人民政府对故居进行保护修缮,无数青少年在这里聆听“劳工律师”的故事,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。1994年,随着花楼街一期旧城改造,故居不幸被拆除,但它所承载的红色记忆从未消散。2009年,施洋入选“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名英雄模范人物”,武昌洪山公园内,董必武亲笔题词的施洋雕像静静矗立,与花楼街的红色记忆遥相呼应。
如今,施洋烈士故居已在江汉区武汉关小学校园内完成重建。在施洋故居原址,追寻红色记忆的脚步从未停歇,江汉区组织青少年开展“寻访红色足迹”活动,通过泛黄的老照片、珍贵的文献资料还原故居场景,让年轻一代了解施洋在皮业巷9号的斗争岁月。烈士虽远去,革命精神永昭后人。
薪火相传:
校园里的施洋精神教育实践
当施洋故居的青砖黛瓦融入到武汉关小学的琅琅书声中,这段红色记忆便有了生长的土壤。在这里,施洋精神通过课堂、校园活动,成为武汉关小学的全体师生们触手可及的成长养分。
“沿着施洋伯伯当年奔走的路走一走,才懂他为何为正义挺身而出。”学校开展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中,学生们踏着施洋的维权足迹,走进纪念馆看庭审记录,在烈士陵园听故事。师生们还深挖汉剧底蕴,自编自演《英烈见证我成长》等剧目,粉墨登场间,革命先辈的赤诚悄然植入心间。
武汉关小学学生们传承施洋精神,演绎的汉剧《英烈见证我成长》在央视播出武汉关小学杨校长表示:“以施洋精神为内核,学校还构建起了浸润式育人体系。”道德与法治课上,老师借施洋辩护案例引发对公平正义的讨论;美术课上,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心中的施洋,百名学生还用汉绣工艺精心绣党旗;语文课上,师生共读狱中日记,仿写的“少年日记”藏着朴素誓言;音乐课上,改编版《正义的施洋伯伯》汉口童谣传唱校园……校园里的“施洋文化墙”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,让红色精神融入日常环境。
在校内的施洋电子博物馆里,3D还原的故居场景能看到施洋写辩护词的虚拟影像。馆内最受孩子们欢迎的“施洋金句盲盒”是五年级学生提议增设的互动装置,抽取盲盒就能学习施洋的经典话语;“时空邮局”则让孩子们用积木拼写简单回信,在与历史对话中理解革命理想……
校园外的红色版图同样广阔。学校与多场馆共建“红色教育联盟”,学生们在二七纪念馆了解大罢工背景,在詹天佑博物馆感受民族精神,在宋庆龄故居学习家国情怀。“童创江汉关”课题中,红领巾志愿队的“小小讲解员”们接过历史传承的接力棒,用清脆而坚定的童声,生动讲述着施洋烈士作为工人运动领袖的光辉事迹。
从青砖故居到数字展厅,从课堂讨论到街头宣讲,施洋精神正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养分,让红色血脉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。
初心如炬:
在历史回响中砥砺前行
施洋曾说:“一个中国人,要有一颗灼热的爱国心。”这份灼热的初心,在花楼街的烟火气中代代相传。如今,皮业巷9号的旧址上虽已高楼林立,但学生们仍在这里,用稚嫩的声音讲述施洋为劳工辩护、为学生呐喊、为真理献身的故事。那些曾经在故居里发生的斗争与坚守,正通过教育的力量,转化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养分。
未来,武汉关小学将充分发挥施洋故居及电子博物馆的展示、研学、教育、传承等综合功能,搭建面向师生及社会各界讲好施洋故事的重要载体,并将其融入武汉红色教育资源整合计划,进一步推进校内外红色教育资源的联动融合,传承红色基因,培育时代新人。
花楼街的风,仍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施洋故居的故事,将在重建与传承中,成为照亮新时代征程的不灭星火。而那些在校园里传唱的红色歌谣、绘制的英雄画像、演绎的革命故事,正是这星火燎原的生动注脚——从皮业巷9号出发的正义之声,正在新一代手中,续写着永不褪色的红色篇章。
来源:江汉之声
发布于:湖北省佳成网配资-配资股票平台-国内前十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